先利用海边盐碱荒地开展人工养殖,再把养殖过的海水晒盐,这是世代居住在海边的大港区马棚口一村的村民们创出的海水循环养殖新模式。这种用海水先养殖再晒盐的循环模式属国内首创,本市20万亩盐碱地池塘将推广开展海水循环养殖新模式。 进入9月份,大港马棚口一村的村民们就开始忙着从“盐汪子”(盐碱地开挖的池塘)里捕捞今年人工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00多吨。从去年起,该村又投资750万元在养殖池旁边建起了1600亩的晒盐池,通过“四道汪子、三道工序”将养殖过虾的海水充分利用后,进行晒盐作业。四道汪子就是四片大水塘;三道工序就是蒸发、调节、结晶。该村村民在第一、二道汪子里养虾,在第三、四道汪子里养卤虫,通过泵站把汪子里养虾排放的水调入蒸发池,等水达到一定浓度后调入调节池,在调节池里进行过滤,使水达到一定浓度调入结晶池,在结晶池里出盐。预计今年出盐量将超过1万吨,为村民们带来丰厚的“双重”收入。 据了解,目前本市汉沽、塘沽、大港大概有20万亩左右利用盐碱地开挖的池塘(俗称“盐汪子”)引海水养殖,但单一进行海水养殖经济效益并不高,市渔业管理部门认为大港马棚口一村利用海水先养殖再晒盐的新模式,使晒盐池与养殖水产品的“盐汪子”形成了循环体系,既节约了制盐的水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收益,使盐碱地、水资源得到深层开发和利用。本市20万亩盐碱地池塘也将推广开展该养殖新模式。